无人机在疫情中的作用

疫情防控.jpg

       新冠疫情反反复复,占据了各大媒体新闻的头条,无数白衣天使挺身而出,彻夜苦战,无数志愿者义无反顾,奔赴一线。在这场全国人民共同战斗的疫情防控阻击战中,无人机在其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

      然而,在防控一线,往往由于人员结构复杂,人口密度大,部分居民防控意识薄弱,防控难度很大,不戴口罩、在楼顶或空地聚集、封闭小区翻越围墙和栅栏的行为屡见不鲜。传统的人工巡查,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,而且效率低下,难以实现严格封控的效果。


      无人机在疫情防范宣传、远程无感测温、防护物资投递、喷洒消毒,交通治安管理、企业生产复工等等方面,无人机“小小的身躯”有“大大的能量”。


疫情防控2.jpg


防控巡查


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战场上,无人机高空巡查成为疫情防控的新手段。无人机具有机动灵活、巡查快捷、信息反馈及时、工作效率高等特点,在巡查领域成为疫情防控的“尖兵”。无人机可以每天多次巡查各个社区、村庄以及重要交通要道,对未佩戴口罩、违规聚集的市民进行“喊话”,劝导市民安心在家配合疫情防控工作,预防传染。


疫情防控1.jpg


喷洒消毒


运用无人机消毒具有精准、快速、高效、安全四大优点。在精准喷洒消毒方面,无人机通过GPS卫星定位,可以实现无缝隙、无重复喷洒药物,与人工相比省时省力,提高了工作效率。据报道,全国上万架无人机已经接入北斗高精度定位系统,按照系统生成的航点以及飞行路径,能达到厘米级飞行精度,实现精准喷洒。


      在施药效果方面,无人机施药穿透性高。因为无人机作业时高度低,速度慢,在无人机旋翼向下气流的作用下,可增强药物穿透性。在安全性方面,无人机消毒可以避免作业人员接触消毒液体,提高消毒作业的安全性。


疫情防控3.jpg


交通管控 远程测温


疫情初期,多地国省道、高速公路出入口都设有防控查验点,对往来车辆进行人工扫码测温,因此很容易造成车辆拥堵。这时搭载着高清摄像头和喊话器的无人机就可以出动,代替人工在空中进行指挥工作,帮助疏导交通。


     交警在这方面就有一个脑洞大开的创举:他们在多个高速出入口安排了无人机悬挂行程码飞行,喊话司机快速扫码通过防疫检查,大大提高了通行效率,引得全国同行纷纷效仿。


疫情防控4.jpg


远程测温是无人机的新“技能”。在无人机上装载红外热成像传感器,借助热成像技术,无人机犹如拥有了一双“透视眼”,不仅可以远距离、全覆盖、高效率地测出区域人群温度或相关人员体温,而且还可以避免大量人力支出,减少人员接触,实现安全防控。


     对于人群聚集的区域,如火车站、集贸市场,无人机可以自动靠近人群上空,通过高精度红外测温仪对所有人进行在线测温,确定有无发热异常人员,如果发现体温超过预设温度人员,无人机就会报警,并通报数据信息,相关工作人员将有针对性地进行核查。


疫情防控56.jpg

医疗物资及样本配送


在封闭管控区域,许多慢性病患者无法前往医院,原本简单的药品采购变得十分困难,一旦断药,甚至会有生命危险。无人机可以通过无接触的方式快速将药品运送至患者手中,保障患者的日常用药。


     此外,用无人机运送核酸样本,比常规交通方式更加快速、便捷,实现各院区资源共享,为抗疫争得主动权。


     不仅如此,无人机还可以运送病人血液制品等疾病待检标本,帮助医护人员提前准确诊断病情,有效缩短抢救时间,提高抢救成功率、降低致残率和死亡率,同时疫情期间也降低了相关人员在配送时被感染的风险,为开展疫情防控工作提质增效。


疫情防控5.jpg


照明和通信保障


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,火神山雷神山两座方舱医院拔地而起,9天和12天的建成时间堪称“奇迹”。在争分夺秒的建设抢工中,无人机的夜间照明为保障施工进度作出了一份贡献。


     在火神山医院建设期间,6架照明用无人机紧急到达施工现场,在3分钟内完成部署并升至50米左右的高空,为建设工地提供了6000平方米的夜间施工照明。


     无人机能持续照明10小时,每小时用电量仅1度左右,比传统路灯节约80%以上的用电量,同时能抗7级风力,其优越的节能和稳定性很好地适应了医院工地夜间施工环境。同时,相比一般的照明设备,利用无人机进行夜间照明可自由变换角度和位置,实现立体照明。


     此外,无人机还能够作为应急基站,实现几十公里范围内快速、可靠、廉价的宽带通信,在突发情况中提供通信保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