技术本应如此温暖,大疆“天空一体”方案守护无人之境

在佛山大火救援现场,救援人员背起比肩宽一倍的无人机奔赴救援一线;在海拔4000米的四川山区,电网巡检工人正对着50万伏的复杂输电杆塔进行无人机巡检——总有这样一群人,逆行于艰险之中,默默守护着这个世界。


他们是警察、消防员、电网巡线工、护林员等,用无人机保障基础设施运行、守护生命财产安全,维护自然与生态和谐发展,而大疆,则致力于以最新技术,帮助更多行业守护者高效作业,安全回家,努力成为各行各业守护者的守护者。

本周,大疆行业应用以“致守护者”为主题,发布无人机平台经纬M30、星光级夜视相机负载H20N、大疆机场以及云端管理平台司空2。它们打破技术边界,帮助无人机在空地协同、无人化、自动化作业方面迈出关键一步。

当很多人还对无人机功能还停留在高空摄影时,它早已成为新的生产力工具,在一些艰苦山林、夜间作业环境中,把人从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,替代人来完成危险性工作,让无人机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作业,帮助各行各业守护者更好地坚守无人之境。

在紧急任务中跑赢时间

水火无情,救援现场分秒必争。此时此刻,应急救援人员会想什么?

去年7月的河南大水,常州赛思网络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、消防无人机技术顾问吴国强奔赴在一线,也需要用到无人机,在车辆实在无法前进之后,两人一起抬着无人机,深一脚浅一脚行进在泥泞小道。


“如果无人机像其他救援工具一样,能放在背包里说走就走,那可以省很多事。”吴国强强烈感觉到。

在火灾现场,时间就是生命,为此在日常的培训中,吴国强反复联系放飞无人机,从开箱到安装镜头再到调试,整个过程要在1分钟完成,但实际上很难做到。

同样,对无人机提出了新需求的,还有国家电网四川送变电公司输电线路专责、资深电网无人机应用专家田力。四川高原上的一些电力铁塔,距离地面仅高度差就有1200米,有时候,从公路上爬到铁塔附近,光步行时间就耗费2到6个小时。普通无人机刚飞过去就面临续航问题,工作人员有时就只能配合望远镜观察。

“在高原山区作业时,对信号传输距离有了更高的需求,但无人机可能刚飞出去就被大山挡住了信号。”田力说,高原巡视有几大痛点:海拔比较高,冰雪期长达4-6个月,经常低于0℃以下,而且不少铁塔是建在山崖之上,大风乱流天气频发,这都对无人机的使用提出了挑战。


这也是许多行业用户经常要面临的痛点,针对一些紧急出动、环境险恶、长时间单兵作战的作业场景,此刻既有强大性能又便携易用的行业无人机,就显得弥足珍贵。

这些需求源源不断地反馈到大疆。大疆也在思考:如何在紧急任务中跑赢时间,将无人机获取的信息及时有效传递,为用户带来真正的安全感?

无人机计划再进化

让众多行业用户翘首以盼的产品,正式揭开了面纱。

为了将整机体积极致缩小,经纬M30除了采用可折叠式机身设计之外,最大的挑战在于如何将变焦、广角、热成像、激光测距仪的超强相机性能,集成至一个只有320g、不足一罐可乐重量的器件里。


麻雀虽小五脏俱全,这款“背包里的旗舰机”,仅仅传感器就五花八门,即便是夜间作业,配合智能导航,山、树等障碍也能清晰可辨,暗光下能拍出清晰照片。

提前拿到测试机器的田力发现,相比过去的无人机,M30的信号传输距离翻番,即便面对8级风力也能稳定悬停。

而原本1分钟都难以完成的操作任务,M30则可以将这个过程压缩到10秒钟,“它很方便,机臂一收一放就可以起飞了,功能也没有缩水。”吴国强说。

更让吴国强受用的是,借助搭载的热成像技术,无人机浓烟下也可以迅速起飞并判定起火点,指挥高空洒水车精准作战。

在这些紧急作业中,仅靠性能强大的飞行平台还是远远不够的。大疆结合过往的实战经验推出司空2。按照多端同步的设计思路,所有能打开网页的设备都能接入使用,包括手机、电脑、平板、遥控器等。


它的出现,意味着无人机不再是信息孤岛,从前线到指挥中心都能实时共享界面上所有的信息,真正地实现空地协同作业,调用多路高清直播画面,即时掌握现场。

在人迹罕至之处,如高原上的电塔,戈壁滩上的光伏电站,荒无人烟的油田,为了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,一台自身占地不足1平方米,重量不足90公斤的机场,凭借小巧便携的外形,有了用武之地。

一台大疆机场作业半径能够达到7公里,管理员可远程快速开展航线规划,实时下发至指定机场,并可管理所有飞行计划。无人机作业中,媒体数据均可自动回传、归档,实现一站式管理。打开任意一张作业照片,都可映射到2.5D地图,帮助快速定位问题。


同样,禅思H20N集混合变焦星光级夜视相机、2倍/8倍光学变焦双热成像相机、激光测距仪于一身,搭配经纬 M300 RTK 使用,为全天候作业带来全新体验。

应急救援、电力巡检只是无人机在行业应用的一个缩影。截至2021年,大疆应急联盟成员利用无人机参与全国应急救援行动超过100次;电网工程师通过无人机完成了超过120万公里的巡检,约等于绕地球30圈;全国测绘工作者借助测绘无人机,累计为170余处文物古迹建立高精度三维模型,它们包括乐山大佛、长城、黄鹤楼、沈阳故宫、平遥古城等重要文化遗产;2021年云南亚洲象迁移中,环保者们用无人机观察大象动态,提前预判路线,协助疏散民众,并最终引导大象返回栖息地……

无人机自身走出了一条清晰的发展轨迹,即朝向小型化、自动化、无人化,同时,也向外拓展出了更多赋能,包括公共安全、应急救援、能源巡检、古建古迹测绘等领域,都可以看到大疆的身影。

悄然担起更多社会责任

伴随着无人机在各行各业的普及,大疆将无人机与测绘、应急、巡检等技术相结合,为各个行业搭建通往更多元维度的桥梁,在社会责任的各个领域不断发掘出新的应用方案。

电网巡检人帮助守护万家灯火,消防应急人员保卫一方平安,古建修缮人员测的是遗产看的是未来……这么一群负重前行的人,保护着我们的方方面面,而无人机则也要帮助警察、消防员、电网巡线工、护林员等人员,实现真正的无人值守作业,帮助各行各业守护者更好地坚守无人之境,远离危险。


深入到行业应用,大疆的目标也愈加清晰。首先是技术平民化,大疆希望所有的技术、所有的产品,在用户购买后能真正使用起来,而且好用、易用、实用。

“现在,我们已经要求,所有电网巡查基本都要求配备无人机。”田力说。而吴国强也逐步感受到无人机带来的革命性变革,“在江苏,无人机也基本成为消防队伍必备的工具”。

其次是价格平民化,更小、更便捷的无人机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成本也在降低。吴国强还记得,在刚应用于应急救援时,一架无人机成本可以去到上百万元,即便好的产品也得不到普及,此后,无人机不断向一体化、多负载、小型化发展,使用门槛在不断降低,价格的下降也让技术有了更“接地气”的运用。

再次是用技术启发创造力。其实,在很多行业无人机的应用场景都不是大疆发现的,更不是大疆定义的,而是用户自己结合对无人机的认知,找到了工具与工作之间的新连接点,从推动了行业无人机的应用落地。用户是行业无人机创造力的起点。

大疆正在搭建行业的“底座”,把众多场景开放出来,激发用户的创造力,解决一个又一个行业的关键问题,实现系统性创新。


站到用户身边去,倾听他们的诉求,并启发他们的灵感与创造力。田力就提到,无人机在电力巡检中,不能太靠近电网,无人机要尽可能飞到特定角度进行观察,于是提出增加变焦镜头;以前遥控器屏幕较小,亮度不够,得坐进指挥车才能看清楚。反馈了这些意见之后,大疆迅速改善了产品,高原正午强光也可以更清晰,按键也有了自定义功能。

大疆希望,通过软硬件的产品搭配,充分释放行业无人机的想象空间,帮助“守望者”更高效、省心、安全地开展工作,守望相助。

“十四五”规划提到,“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,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”,多款产品发布背后,是大疆深耕产业互联网、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一个缩影,大疆正在将这些应用,转变成新的生产力工具。而伴随着科技创新的突破,向善的力量在加速汇聚。

【撰文】郜小平

【作者】

【来源】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+客户端